本次游记含有大量昆虫,两爬,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照片。如果害怕请谨慎观看。

今年上半年朋友就和我提了想一起去云南,经过4人一番跳脱的讨论,大家最终还是屈服于“能看到萤火虫”这点,决定去西双版纳中科植物园看看。植物园也是西双版纳的知名鸟点之一,为此在狐怕和几位好友的怂恿之下,我赶紧购买了相机,紧急预习了一番。(明明在上一篇 blog 最后还说不买相机的,光速打脸了这下。)

准备完毕后,本观鸟新人抱着“诶我去西双版纳观鸟?真的假的?”的心情,不安又兴奋地踏上了旅途。

初来乍到!西双版纳中科植物园!

如果是虫鸟植物爱好者,西双版纳中科植物园是一个不需要太多体力,就可以看到很多物种的地方。现在是西双版纳观鸟淡季,植物园花叶开得不多,如果想多看一点,建议秋冬/初春的时候来。此次为了观察物种方便,我们全程住在了植物园的王莲酒店。老实说确实很不错!

📜

下飞机和体魄壮实的同伴们顺利会合后,从机场出来就感受到一股亲切的潮湿热气——不愧是热带!一路上眼看着乌云聚集,到了酒店后立刻就下起了暴雨。几分钟后雨戛然而止,窗外响起了叽叽喳喳的鸟叫声。

把行李一丢,我就拿着相机到走廊看起鸟来。只见远处的枝头赫然站着好几只蓬松的鹎鹎,都在忙于梳理自己的羽毛。

这群鹎鹎主要都是红耳鹎,红耳鹎在上海可是稀罕物种,在南方却是常见菜鸟。

红耳鹎旁边,还站着几只没有白脸蛋的鹎鹎,是我没见过的版纳常见鸟白喉红臀鹎。它的屁股也同样有一块红斑,在植物园里常常和红耳鹎混在一起行动。

左:红耳鹎 Pycnonotus jocosus 冠和白脸蛋很明显
右:白喉红臀鹎 Pycnonotus aurigaster 相比起红耳鹎,白脸蛋不那么明显。

短短几分钟之内又飞来一个五颜六色的家伙加入了理毛大队,是蓝喉拟啄木鸟!可以说是植物园的标志性常见鸟了,时常能听见它极具特色的连续鸣叫。之所以被称为拟啄木鸟是因为它并不会真的啄木食虫,它的喙主要用来啄食果实。不过它确实会在树上打洞做巢!

蓝喉拟啄木鸟 Psilopogon asiaticus

我们一行人大多数都是凌晨出发,有队友还在机场熬了夜,一趟奔波下来大家都饥肠辘辘。看了一会我们就跑去酒店餐厅吃了午饭。虽然别的菜不怎么样,但是粉干真好吃!

左:傣式炒鸡肉,鸡肉特别少。
中:备受大家好评的炒粉干,这里的粉接近泰国粉,比较宽。
右:锅包肉?吃起来竟然是酸甜口的……

等菜期间,闲不住又观察起了周围的环境:餐厅门口有一棵朱缨树正在开花,旁边的乔木上挂满了果实,远处还有正在开花的芭蕉。这些开花结果的树木都给鸟儿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,可以说是鸟儿们的食堂了。

酒店附近还有小溪和人工池塘,吸引了不少蜻蜓和蟌:

左:晓褐蜻 Trithemis aurora
中:黄狭扇蟌 Psilopogon asiaticus
右:庆褐蜻 Trithemis festiva

酒店身处植物园中,植被也很茂盛:

左:赪桐 Clerodendrum japonicum
中:大戟科的红穗铁苋菜 Acalypha hispida(狗尾红),在西双版纳很常见。
右:酒店后面靠山的悬崖上长满了植物。

吃完回去在中庭的树上看到了黄腰太阳鸟的雌鸟(疑似),不过太蓬蓬了也可能是幼鸟?

太阳鸟为吸食花蜜而特化的喙又长又尖,像针管一样。

休息了一番后已近黄昏,我们决定去外面吃晚饭然后再回来参加今晚的植物园夜观。这附近吃饭的地方都集中在北门吊桥附近。

王莲酒店可以随时预约电瓶车去吊桥,也可以在吊桥处给酒店打电话叫车回去,这点真的帮了我们很大忙!

📜

一下车,吊桥附近就热闹非凡,高大的榕树上都是蹦跳的鸟影,果实也相当多,只是天色逐渐暗淡实在是看不清那些小家伙的模样。

晚饭的餐厅是一个农家大院一样的环境,里面种了好多多肉。后来才发觉农家院子里种多肉在这里似乎是家常便饭,不愧是开挂区。

右边的植物竟然是叫蝶豆!(Clitoria ternatea )好美丽的蓝色花朵啊。

晚饭尝试了这里的特色,烤鱼和芭蕉心!好吃!!可惜吃到一半突然发现马上植物园的夜游就要开始了,大家囫囵吞枣把桌上的饭扒拉完了,吃得太急了 orz

饭后一路散步回去,遇到了大量雨燕归巢,天空中全都是快速掠过的黑色剪影和叽叽喳喳的回巢鸣叫,时不时还有雨燕贴着我们低空飞过。远处的天被镶上了一层金边,清爽又美丽。西双版纳的日落在晚上8点左右,所以夜观也是这个时候才开始。

植物园夜观!

如果住在王莲酒店,植物园夜观可以打电话给前台让酒店先出票,然后在中科院植物园的微信小程序上进行夜观购票,选择 B 路线从酒店开始即可。可以看“科普讲解员风采”选择自己喜欢的讲解员。我们当时订夜观团已经晚了,如果早点订应该能订到小团。

📜

8点,太阳终于沉入了山后,整个植物园的温度也降了下来。在酒店大厅等来了讲解老师,让我们佩戴好了耳麦之后,我们便开始了夜游之旅。

刚开始的路旁有着一棵红绿叶的植物,应该是某种变叶木。它的叶片上有一些很像真菌感染的斑点,然而实际上那是它的自然颜色。老师解释这也是一种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,为了让自己的叶片看起来像是得病的样子,后从而减少被吃的概率。

走了没几步,我们就停下来在一棵树旁观察,上面的小生物可真不少:蜗牛、马陆、蟑螂,甚至还有半蛞蝓!老师拿了一条红色马陆让孩子们观察,有些孩子的父母被吓得忍不住小声尖叫了起来。老师不厌其烦地科普只要不捏就没事,大家都谨慎又好奇地上去摸摸。

砖红厚甲马陆 Trigoniulus corallinus

老师轻描淡写地从树上的树皮缝隙里扒拉出来一个浑身泥巴的小虫,介绍道:这就是荆猎蝽。

我一听,这不是我想看的物种吗!它们的若虫有一个很有趣的特性,会把猎物的尸体/物质碎屑背在身上作为伪装,看起来像是一个小小的垃圾堆。中国有4种会伪装自己的荆猎蝽,如果不扒开伪装很难鉴定是哪种。这套伪装确实十分有效,导致我整理照片的时候差点把它作为多拍的照片删了。

黄圈内就是荆猎蝽,完全看不出是虫子!所以旁边画了一张说明。

在植物园,还能见到相当数量的半蛞蝓,这些滑溜溜的家伙在城市里可并不多见。对于陆贝(蜗牛)来说壳是一个保护自身的必需品,但生成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,在潮湿的陆地并不容易获得,因此有一支陆贝干脆走上了“退化”掉壳的道路。他们背上的壳在演化的道路上越来越小,直至完全消失,变成了现在的蛞蝓。蛞蝓比蜗牛要更加容易失水,所以他们会分泌更多的粘液来保湿。

半蛞蝓的存在正是蜗牛是演化成蛞蝓的一个中间形态,他们的壳也被称为“背盾”。

马氏盾勇螺 Parmarion martensi

跟随着昏暗的灯光走在小道上,身边的虫鸣震耳欲聋,老师解释是蟋蟀的时候我着实震惊:蟋蟀竟然能叫得像知了一样吵?!经介绍才知道原来是齿瓣裸蟋,手电扫到了它在洞口鸣唱,但受光惊扰很快就钻了下去。查了下资料发现它意外还是个挺新的种,2003年武汉科学家在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勐仑镇首次记录到,最近雨季是他们的交配期。

齿瓣裸蟋 Gymnogryllus odonopetalus 的巢穴。它会把屁股对着巢穴外面鸣叫。

因为游客不允许用手电,大家都跌跌撞撞地在漆黑的小道上走着,突然我看到一个绿色的小光点点飘忽闪烁,消失在黑暗中。是萤火虫!

因为太黑没有拍照,画了一下看到的景象(的美化版)。上图左边飞得较高的都是雄虫,在地上以同样频率闪烁呼应的是雌虫。图右边草丛里微弱且不动的荧光都是幼虫,他们的光非常非常暗,要仔细用眼角余光观察才能看得见。

听老师说往年萤火虫其实是会在5-8月陆续出现,但今年由于雨季推迟导致6月萤火虫集中爆发,6月来的客人可以看到一大片。现在已经到了萤火虫发生季节的末期,即使如今天夜晚闪耀活跃的雄虫,也会很快就死去了。

听到这样的消息,还在欣赏萤火虫的队友脸上都露出了惋惜怜悯之情:“bro………………”

队里有人在抱怨这么暗的路为什么不用手电,但实际上如果眼睛适应了黑暗倒是能看得挺清楚。远处的草地上萤火虫幽幽飞过,剪影是热带植物特有的高大树冠+棕榈植物,感觉别有一番风味。(然而没手电确实很容易踩到蜗牛,队友狐怕身为蜗牛爱好者,为此耿耿于怀。)

手电扫过旁边的绿植,一堆海芋之中一棵叶子闭合的树仿佛鹤立鸡群(树立芋群?)。这是豆科植物特有的“睡眠运动”,为了保护身体免受夜间低温的侵袭,豆科植物的叶子会在夜晚自动合拢。 叶片的开关是由叶柄上一种叫做“运动细胞”的特殊细胞膨胀或收缩来控制的。 运动细胞吸水胀大后叶片即张开,运动细胞排出水分缩小后叶子就闭合(我家里的密叶猴耳环也是这样,因为还在幼苗期怕强光,光线太强时也会自己控制闭拢叶片。)

手电随便扫一扫旁边的树上都会有惊喜。到处都有鳞翅目的幼虫在树叶上咔咔干饭,还有螳螂的螵蛸,黄猄蚁的叶巢等等。黄猄蚁的叶巢也非常有意思,是工蚁抱着幼虫用幼虫的分泌物把叶片粘连起来筑成的。

左上:某刺蛾幼虫在狂炫芭蕉叶。
右上:黄猄蚁的叶巢。
左下:颜色这么好看的螳螂螵蛸还是第一次见到。
右下:可能是鬼脸天蛾幼虫。

走着走着来到了民族植物园附近,几棵极其高大的棕榈科植物矗立在草地上。老师招呼我们往上观察,看到了几个毛茸茸的翅膀挤在了一块:是棕雨燕!

在睡觉的棕雨燕 Cypsiurus balasiensis

他们在棕榈叶子上黏上了一个巢,小小的脚就这么扒拉在巢上睡觉。查了下,巢主要由木棉花絮和植物纤维构成。

这几只棕雨燕睡在一棵巨大的酒椰树上。附近还有一棵酒椰正在开花,巨大的花序像大象鼻子一样从叶间垂落,在晚上的灯光下看起来十分诡异。酒椰开花结果之时就是它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之际,一般20-30年左右就会开花。虽然它的花可以拿来酿酒,但作物成熟时间也太长了所以并不会真的有人这么做 XD

酒椰的对面是一个小展示区,放置了一个玻璃饲养箱,里面饲养着园内科学家研究用的兰花螳螂。之前研究发现它们中、后步足的花瓣状结构有滑翔能力注1,这使得它们在完美拟态的同时还有很高的移动能力。有意思的是兰花螳螂广为人知的“花朵形态”其实是它的5龄若虫形态,真正到了末龄倒是褪去了“兰花”的颜色,变成了白中带一点褐色。

玻璃饲养箱旁边是一圈小小的灌木,突然有人小小叫了一声“竹节虫!”一群人呼啦一下围上来想凑近看看。只见叶子上躺着2根小木棍一样的家伙,老师说应该是瘤竹节虫的若虫。我们小心地拿起其中一只仔细观察,它在我们手里收起足装死,摸起来就像是一小根木棍。放回到树叶上没多久,它又展开了足爬动起来,好像无事发生。

右上的家伙在装死!

从民族植物园后院走到了前院,看见了一个传统傣族风格的水井。旁边的菩提树上有两种蜘蛛以不同方式保护着自己的孩子:

植物园里经常能见到个头很大的金蛛、络新妇和巨蟹蛛,被手电光扫到的巨蟹蛛妈妈十分警惕,赶紧抱着自己的卵袋躲进树洞里。

不知不觉我们的夜游也迎来了终点:版纳植物园的王莲池。

开花的亚马逊王莲 Victoria amazonica

夜晚正是王莲开放的时候。头一天的花呈白色,无论是香气还是花心温度都要要远远高于其他开了几天的花朵,会吸引甲虫前来传粉。第二天清晨缓慢闭合,也将甲虫困在其中。傍晚再次开放,颜色也有白转成粉色-深红色,不再对甲虫有吸引力。从花朵中得以逃出的甲虫会带着一身的花粉,继续寻找下一朵刚刚开放的白色王莲,以此完成传粉。开花第三天,巨大的花朵完成了自己的使命,缓慢沉入水中。为了传粉诡计多端的王莲!)

兜兜转转,原定1小时的夜游,结束时已经接近一个半小时。远处的天空闪电频频划过,我们感慨幸好夜游的时候没下雨。带着满足和还想再多看点的心情,以一张王莲池的夜景照片作为第一天的结尾。第二天可是有基诺山的夜游徒步等着我们呢!

夜晚的王莲池看起来就像是水面飘满了巨大的绿色盘子一样,有种不现实感 XD

+TBC+

参考资料:

感谢 iNaturalist 上帮忙鉴定蜻蜓和蟌的大佬们!

Continue Reading
All Articles
July 21, 2024
7月的南汇:鸟荒中的观鸟观虫之旅
记一次正儿八经的观鸟记录。
August 24, 2024
西双版纳自然行 part2
植物园闲逛+跌宕起伏的雨林徒步
© 2025 Ni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