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园篇(上)回顾👈
从西区坐接驳车出发,开了20分钟左右,道路两边的植被也逐渐发生了变化,修剪整齐的草地变成了覆盖着落叶的雨林下植被,植物多样性也增加了,带了些许野气。
来到东区一下子就安静了很多,没有太多游客。从游客中心出来后立刻就听见了有猛禽在天上盘旋!试图拍一下,但因为太高了,它很快就从我的镜头里滑了出去。向导说是蛇雕,可恶,没能看清它的样子。
绿石林是东区两大景区之一。这里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,石灰岩之上又覆盖了热带雨林,名字里的“绿”也是由此而来。此处引用一下展板上的介绍:
石灰山从山谷到山顶呈现梯度分部,高钙的石生环境、贫瘠的土壤、干旱的环境和旱季的浓雾均对植物产生了强烈选择,独特生境塑造了石灰山多姿多彩的植物。
同样精彩的不只有植物,还有动物:观鸟人趋之若鹜的灰岩鹪鹛在这里有一个稳定种群;果子狸和椰子狸也是稳定出现在绿石林附近的夜间常客。看了下展板上甚至还说有亚洲象会迁徙经过,还有豹猫的记录!真是厉害啊。
踏上步道就感受到雨林的狂野气息扑面而来,一根藤蔓随性地长到了步道上面,上面还有很多巨大的瘤子。这是被称为“臭菜”的羽叶金合欢。至于为何叫这个名字,介绍板上作了如下解释:
因其味香浓郁而显得“臭”,芳香成分主要为含硫类化合物,与大蒜等“臭味”相类似。臭菜嫩尖炒鸡蛋、臭菜杂菜汤已成为傣味中不可或缺的佳肴。
步道两边昆虫的密度和多样性也比西区要高很多,扶手旁就能看到不少有趣的小家伙。
上图最右侧的弓长棘蛛让我印象深刻,第一次看到带着那么长的“角”的蜘蛛!回来查了下发现它的长角是为了抵御被鸟捕食而演化出来的。公蛛体型只有母蛛1/10不到,为了不在交配时被母蛛吃掉可谓是极力缩减自己的存在感。
队友里有真正的蟑螂爱好者(?),之前一直想在西区看野生蟑螂不成,在这里倒是立刻就遇到了2只。第一只还是一个带着众多孩子的妈妈;第二只虽然照片里看不出来,但其实它的反光很耐看,并不油腻,像一块深邃的黑曜石。
很快我们便遇到了绿石林的经典景观:“上有森林,下有石林。” 榕树的根系仿佛从空中落下,笔直地包裹住了下面的石灰岩。和满是植物的热带雨林不同,这里更多的是垂直的线条——由树和怪石所构成的犀利世界。
仔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出石灰岩受水溶蚀的痕迹。不知为何总让我想到园林的怪石,可能是氛围有些相似吧。据向导说,这些石头中的缝隙给当地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很多藏身之地,经常会有蝙蝠之类的躲在里面。
构成这片垂直森林的主要有油朴、轮叶戟等,其中轮叶戟的树干有着非常明显的一棱一棱的感觉。
在一处栈道上我们无意往旁边的草丛瞥了眼,结果看到了极其惊人的东西:一只体长超过20cm 的巨大竹节虫!连向导都激动了起来,这么大的竹节虫可不常见。他立刻拍了下来发在他们内部的鉴定群里,不一会就有人给了答案:尖峰岭巨树䗛(Tirachoidea jianfenglingensis),仅在中国云南和海南有分布。
看我们好奇, 向导解释说植物园内部有一个工作人员专用的记录物种鉴定软件,类似 iNaturalist 但是是植物园限定版本,会有研究不同生物类群的科研人员帮忙鉴定。这样确实挺好的,在带游客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物种就可以拍照记录,提高了信息采集的效率。
靠近岩石,果然有不少喜欢阴凉的小生物们栖息在此。这里的半蛞蝓长得很有意思,壳的部分很完整,外部又有外套膜包住,有点像陆贝和蛞蝓之间的另一种过渡形态。右图黑色的乍一看是蚂蚁,实际上是一种白蚁!具体是哪种不可考,但它们的体型显然要比我们之前 day2 看到的家伙们要大一圈。
爬了一阵后,终于登上了绿石林里的最高点:望江台。此时连向导说话都有点气喘吁吁了。从望江台望出去,可以看到环绕植物园的罗梭江。现在的罗梭江因为雨季而呈现出泥土的红色;如果是冬季来的话,其实水还挺清的。
一行人在望江台稍作休息,旁边一只硕大的蝴蝶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,竟然完全不怕人。它的翅膀正背面都有花纹,背面的花纹上半显白下半泛黄,很是有趣。可惜因为它一直十分活跃,没能拍到关键的背翅细节。
山上还是以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为多,很少见到甲虫。路上也听到了鸟叫,但基本上都藏在茂密的树冠之后,只闻其声不见其影。
如果天气不热,这里倒是很适合清晨过来登高望远。在一些树下行走的时候会感受到特别强的凉意,向导笑着说一会去热带雨林会更凉快一点。
这里的栈道上经常会看到横穿木板或肆意生长的树木,不禁有些好奇修建时的考虑。向导说栈道的修建并不容易,都是靠人力一点点把建材背到山上,花了很久才修建完成。很多穿过栈道的树木其实是后来长上去的,雨林的力量真是强大啊。
从绿石林里出来的时候向导在一棵树的背面发现了巨大的蛾子!原本以为是大名鼎鼎的乌桕大蚕蛾,但回来观察了下翅斑发现并不是,是樗蚕蛾属(Samia)的成员。它的幼虫有着非常高级的薄荷绿体色,我还蛮喜欢的。
热带雨林简直就是植物的海洋。植物们根据自己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日照时常的需求差异,占领了各自在雨林的生态位:蕨和耐荫植物(如姜科、兰科)在底层,芭蕉和小型乔木在中间位置,最高的就是望天树这类;期间藤本植物和榕树会利用其他树攀爬至顶端争夺阳光,竞争真的很激烈。
热带雨林虽然植物密度很高,但也因为太茂密而辨识度很低。远远看到了一棵树上挂着的牌子写着有趣的名字,抬头一看,全都是不同树的叶子互相交叠在一起,完全分不出你我。“树盲”的我只能怅然若失地拍一下牌子,记一下这里有这么一棵有趣的植物。
其中硬皮榕和印度栲都是这里主要的雨林乔木,在我们参观东区全程都有见到。而木奶果并不是真的会产奶!在西双版纳本地是一种比较小众的水果,据说吃起来很酸。
突然瞥见一棵有着褐色叶片的树,树干也很有特色。看了下牌子是“云南肉豆蔻”,向导介绍说它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,中国肉豆蔻属植物唯一的代表种,且在中国境内分布极其狭窄。虽然在保护区内生长,但随着周边林地被改变,幼苗很难顺利成活,已经十分濒危。
看过“肉豆蔻”再来看“小豆蔻”——砂仁。虽然名字很神奇,但是它其实是姜科植物。晒干的果实会被作为中药或香料使用,但新鲜的状态下其实还挺美丽的。
热带雨林专门开辟了一片区域来种植各种各样的姜,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物种:如香砂仁、拟豆蔻、长果姜、勐海姜等等;也有一些中药材,如上面的砂仁、益智等等;还有花朵很具观赏性的姜科植物,如下图的宝塔姜。
姜园内还见到了巨大的白蚁巢穴!白蚁也是雨林生态重要的一部分,它就这么和姜科植物安然相处,甚至上面还长了不少别的植物的小苗。
板根,就是树干基部延伸出形如板墙的翼状结构,一般常见于雨林中的高大乔木。(尤其是榕树类)之前我们也在植物园里见到了不少板根,但东区热带雨林里的这个据说是国内最大的一个,狐怕站在树下就像一个小矮人。
板根除了作为支撑作用外,它的存在也揭示了很多雨林本身的信息:如水源分布、形成时间,土壤成分等等。可以说是雨林的“记录仪”一般的存在。
热带雨林区比起其他区域报菜名一般的游览方式,更多是需要自己去体会雨林的美。漫步雨林之中,偶尔会看到因为大树倒下而形成的空窗。层层叠叠的绿之间突然透出了天光,甚是清爽。
也有一些从天而降的树根,像垂梯一样从别的树上生长下来。这些都是寄生性的绞杀榕。漫长的厮杀无声地发生在雨林里的角角落落。
在众多高大的乔木中,望天树(Shorea wangtianshuea)是热带雨林区中像标志一样的存在。有了它,才能将西双版纳定义为有热带雨林——在这之前,人们普遍相信热带雨林不会存在于纬度这么高的地区。
它的附近还有一位重量级选手:见血封喉。因其树液的毒性之强,傣族猎人经常用树液制作毒箭打猎。它的树皮也很实用,纤维很长,古人会剥下树皮拿来制作绳子、床垫、衣服等。
乔木密集的区域立了一些科普牌,有一块我虽然无法辨认它介绍的树种在哪里,但基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雨林乔木明明能长那么高,却逐渐变得濒危。雨林的生态就像是一个脆弱而独特的体系,各种外来力量都会影响里面的物种。
除了各种各样的树之外,热带雨林里也有一些有趣的生物。向导给我们看了去年犀鸟夫妇栖息的树洞。繁殖期间夫妻俩踩背后,母鸟进入树洞开始育雏,雄性用泥土混合唾液将树洞封闭至只留下一个小口。育雏期间,雌鸟的食物来源完全依靠雄鸟的补给,一直到幼雏够大时,雌鸟才会啄开泥巴离开洞穴,和雄鸟一起承担寻找食物哺育幼鸟的工作。向导说它们今年还没有来。我很惊讶这个巢穴就在步行道旁边,希望游人们来往不会影响到它们。
先前在纪录片中看过好多次“虫草”——真菌寄生昆虫的例子,但真正看到竟然还是在这里。爬山的时候突然发现旁边有一只体色全白的蜘蛛,仔细一看才发现这竟然是一只“蛛草”:它的全身背白色真菌覆盖,已经只剩下躯壳了。有意思的是它的姿势还维持着生前的样子,不像平时死亡的蜘蛛一般蜷曲。不知是否它是否也像那些“冬虫夏草”一样,被真菌逐渐控制,像行尸走肉一样来到了这块明显的树干上呢?
热带雨林区里的水系基本上都是小溪流,也有鱼栖息在里面。向导说是一种当地人也会食用的俗名“大头鱼”的鱼,我回来查了下感觉可能是某种鳢。这里的水虽然浅但好清澈,然而园内有不少水体还是被罗非鱼入侵了……
在雨林中其实听到不少鸟叫,途中向导还认出有褐翅鸦鹃的叫声,然而树叶层层叠叠什么都看不到。我看了看茂密的树冠,颤颤巍巍地问向导:那些在这里看紫金鹃的观鸟佬到底是怎么看到的?向导瞥了我一眼,只说了3个字:蹲一天。OH NO! 之前确实也看到有鸟友的攻略甚至是深夜来东区看猫头鹰……只能说太强了。
一路走走停停带讲解地看完,出来已经是将近1点,逛了整整5个小时。不得不说带讲解逛西双版纳植物园真的很值得,如果是我们4个人逛,估计就是和看菜名一般摸不着头脑。有了向导介绍后至少对园内到底有什么植物也有了基本了解,对雨林的物种大类也略有认知了,总之还是收获满满。
和向导道谢告别后,我们4人迅速交换了下眼神。果然,到这边来就得是去吃那个呢!菌子火锅!
其实这个季节并不是西双版纳吃菌子的季节,如果专为菌子来的话还是雨季来更合适。经过1小时车程后,我们到市区告庄找了“菌公主”这家火锅店,看起来评分还不错。4个人像饿狼一样冲进了店里点了个套餐,一直等到菌子火锅都吃了一半才想起来拍照。
菌子火锅:里面有好几种野生菌,其中美味牛肝菌和见手青广受大家好评,还有一些可能也不错的菌子。实在是被我们吃太快了,都没记住。被嫌弃的是金耳菌,因为太大了,口感也有些胶感,没有一般菌子吃起来那种嚼劲和香味。菌子配鸡汤真的很美味……
云腿菌炒饭:很好评的炒饭!一点都不干,所有的食材都自带一种独特的香味。光速被我们4人分完。
包浆豆腐:据朋友说这样炸的不太正宗?一般都是烤的。吃起来没有像街边传闻的那样爆汁,但也很好吃。
小酥肉:意外地特别好吃……吃太快完全没拍照。
傣家拇指玉米:很细小的云南玉米,也是这里的特产。当餐前点心吃很好吃,甜甜糯糯的。
因为季节不对,这个时候能吃到的菌子太有限了……没有友说的干巴菌,鸡枞也莫得。留给下次吧!!
吃完菌子火锅,时间还早,我们便决定逛逛市区。看了下地图发现附近就有家咖啡厅,抱着买杯咖啡的心情去看看,结果意外发现是一家很可爱的店。据说是一对南京的夫妻开的店,他俩目前出门旅行了。看得出夫妻俩是喜欢到处跑的人,店里装饰了不少世界各地的纪念品。
咖啡店外也有一片庭院区域,都精心做了装饰。看到还有类似床榻一样的座位,有客人躺在上面休息,好不惬意。
从店里出来的街道其实还蛮舒服的,街边收拾得很干净,开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小铺。咖啡店所在的小巷相对比较安静,都是一些手工艺店铺和农家乐。
我们到的时候时间有点尴尬,有不少摊子已经开始收摊了,但夜市又还没开起来。如果早点过来,说不定还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。
狐怕要为家人带菌菇包特产,我们其他几位没有任务在身,就开始各种围观别人的摊铺。到处都是不认识的蔬菜和货物,看着很新鲜。
仅仅是一张照片里出现的蔬菜就已经有好几个不认识的!其中大芫荽是当地特有的一种蔬菜,很香,炒牛肉很好吃。
转了整个市场只有2个摊子上在卖菌子,请朋友鉴别了一下,都是谷熟菌。想了下季节时间,也对,毕竟这是可以吃到11月的菌子。
水果里也有好些不认识的家伙,怪里怪气的水果太多了!
有一个小铺在卖竹管一样的东西,回家查了一下发现是云南这边特有的水烟筒。抽起来就是抱着这么大一根抽,看起来像吹萨克斯风。(?)
菜市隔着条马路就是民族工艺品市场,人气远不如菜市。店铺开得稀稀拉拉,大多数都闭店了。不过有些藤制品还是做得很好看。
上一篇里提过的有着世界最大种荚的榼藤,这里有好些店铺会卖它的豆荚,一个还不便宜,120元。拿起一个来把玩,颇有分量,听到豆子在里面滚动的声音。在云南,它也可以作为辟邪物挂在门头。
同样可以作为辟邪物的还有牛的头骨。这里还有好几家行标本生意的店铺,可能在装饰/文玩上有某方面的需求吧。
最后拍一张民族工艺品市场的入口。很喜欢上面的孔雀设计。
逛完民族工艺品市场,眼看着也要5点了,拖着队友急匆匆打道回府想去酒店看看传闻的鹰鸮。信心满满看着太阳落下发现一只鸟都没有,抓耳挠腮。思考了半响才意识到莫非这边下午鸟最活跃的时候是日落前2小时,而并非日落之时……
不甘心又去了大壁虎和领角鸮出没的点,因为坐落在植物园夜观路线必经之路,人多到爆炸,自然也是啥都没看到。唯一的收获是回酒店路上听到了古铜色卷尾的叫声,还是懂鸟识别的。
一次惨烈的空军!
因为拖着队友走来走去结果最后还空军了感觉很过意不去,狐怕吐槽说这样追着特定的物种反而会看不到别的。确实也有道理啦……
虽然带有一点遗憾,但在夕阳下略显红色的罗梭江配上晚霞也别有一番风味,这就是旅行的乐趣吧。
+TBC+